電動車、鋰電池以及太陽能產業,是中國大陸當前最自豪的「新三樣」產業,也是北京當局全力推向海外的產業,但如今遭遇強烈阻擋,包括美國拜登政府傳出周二將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到4倍之多,從目前的25%增加到100%,歐盟也傳出對中國電動車的加稅已經勢在必行。一旦美歐落實加稅,外界關注北京當局,在當前國內需求不振,需要外資的情況下,會怎麼回應獲反擊。
為了提振國內消費,北京當局近期推動多款以舊換新的政策優惠,鼓勵民眾選購新能源車。
中國大陸商務部發言人 何亞東:「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可以和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購車金融信貸支持、企業配套優惠等等,疊加享受,形成組合包,努力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優惠。」
除了內銷,北京當局更期盼讓電動車「出海」,賣到全球市場。盡力要讓過去以服裝、家電和傢俱做為主要出口商品的「老三樣」,全面朝電動車、太陽能電池以及鋰電池的出口「新三樣」轉型。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 江華:「『新三樣』它跟其他行業是完全不一樣的。『新三樣』的市場增長,它是在快速擴大的,這個國內的市場,增長了150%以上,接近於150%,全球的增長,接近80%。」
然而當中方摩拳擦掌,要讓自家得意的「新三樣」商品,在全球市場發光發熱的同時,卻遭遇國際主要競爭對手的強烈反彈。
美國財長 葉倫(04.05):「我們對產能過剩的擔憂,並非反對中國的政策,而是我們為降低全球經濟混亂風險,所做出的努力。」
美國《華爾街日報》披露,美國拜登政府傳出最快周二(5月14日) 將宣布,把對中國電動車的進口關稅,從目前已增收的25%,提高到100%。其他包括電池、半導體以及太陽能板等中方關鍵戰略產業的商品,也都將提高進口關稅。
只有用於製造太陽能板零件的裝置與器械,能「逃過一劫」,以免加稅打擊到美國自家的太陽能產業。
CNN記者:「在(美國財長)葉倫早前訪問中國,並談到中國科技產品過剩問題後,我不認為這些(加稅)的動作,會讓北京感到驚訝。」
不僅美方準備對中國的「新三樣」產品加徵關稅,歐盟也陸續針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以及風力渦輪機,展開反補貼調查,儘管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親身來到歐洲,與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面對面談。但雙方在產能過剩與貿易不平等這些關鍵議題上,卻沒有達到任何共識。
歐盟執委會主席 范德賴恩(05.06):「我們與中國有著密切的經濟關係,但這種關係也受到挑戰,例如:國家支持引發的產能過剩、不平等的市場准入以及過度依賴等問題。」
因此,就算與中國汽車產業緊密連結的德國,從交通部長到BMW與福斯等企業高層,都大聲疾呼不要加稅,但連中國歐洲商會會長都坦言,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從當前10%的稅率大幅提高,已勢在必行。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 彥辭(Jens Eskelund):「我認為不幸的是,現在加稅的方向非常明確,除非我們找到一種方法,來商討這些被視為(貿易)不平等的事情,否則我們很可能會看到更多關稅。」
除了加稅之外,歐盟企業對於中國的投資信心也持續下降。
上周五(5月10日)最新發表的歐洲企業《商業信心調查》中,只有13%歐洲企業把中國列為首要投資目的地,創下歷來新低紀錄,甚至比2021年疫情肆虐期間的27%還要低。高達44%的毆商,對中國營商環境的未來前景都持悲觀態度,因此超過半數(52%)受訪的歐洲企業,都計畫透過裁員等方式來降低成本。
但這很有可能進一步讓當前國內消費與需求都不夠暢旺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同時也可能讓北京當局,反制美方加稅的籌碼與能力,相對降低。
CNN記者:「我想外界關注的一件事是,如果這個(美國加稅)行動付諸實際,中國是否會報復。因為過去經驗來看,中國向來都貫徹一個方向,那就是:如果你傷害了我,那我也會傷害回來。但當前面對一個不同的情況:中國的經濟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強而有力,因此迫切地需要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國投資,所以這一點,有可能影響甚至形成中國接下來的決策回應。」
也是在這樣的經濟大環境背景下,即便美方上周宣布把37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理由包括涉及量子科技,以及涉入去年的「間諜氣球」事件,北京當局也僅透過商務部和外交部的發言,繼續打口水戰,具體反制相對缺乏。
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 林劍:「中方一貫堅決反對美方濫用實體清單等出口管制工具,遏制打壓中國企業。美方要進一步增加關稅,這是錯上加錯。 中方將繼續採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至於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則準備透過匈牙利為跳板,大舉進軍歐洲市場。包括投資數十億歐元建廠、開拓分銷網路以及廣告,同時把售價低於2萬歐元的低價電動車,引入歐洲市場。藉由在歐洲生產與銷售的方式,突破未來可能豎起的關稅壁壘。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