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台灣第一代名模包翠英之前暴瘦,她一直對外稱是「腸胃不好、容易拉肚子」,9月19日她竟意外坦承暴瘦其實是因為6年前罹患3期腸癌,腫瘤大到開刀後醫師馬上又縫起來,說:「腫瘤太大無法開」,度過危險的前5年,抗癌成功的她也將再度和粉絲們見面。
包翠英說明發現腸癌始末。2018年她先是在嘉義要演出前突然肚子劇痛,她返回台北後也沒有馬上就醫,而是先錄完白冰冰的節目後才去檢查,竟被醫生宣判「大腸癌第3期」。她提到開刀後醫師又馬上把肚子縫起來,「說從沒有看過那麼大的腫瘤,像手腕這麼粗」,而因擔心割除腫瘤癌細胞反而擴散,改先化療,害她白挨一刀。
包翠英化療3個月,做了14次化療、49次放療,待腫瘤縮小後,2019年2月才第二次開刀切除腫瘤,又吃了2年抗腫瘤藥。追蹤至今年5月,她的報告一切正常,醫生說她抗癌成功,但還要持續追蹤,半年驗一次血、一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即可。
大腸癌標準為先檢查才開刀
對於包翠英描述的經歷,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周宜群說,僅僅因為腫瘤過大而無法開刀的說法有點奇怪,因為在動刀前,醫生通常會透過影像學檢查了解腫瘤大小和侵犯範圍。
周宜群分析,開刀後沒切除又把肚子縫起的原因,可能有幾種情況。首先,可能是因為腫瘤與周圍器官如子宮、卵巢等沾黏,導致無法完全切除,或者必須連同其他器官一起切除。第2種可能,是開刀時發現腹膜已經出現多處轉移,這種情形確實電腦斷層未必能清楚顯示。面對腫瘤在腹腔內廣泛轉移的情形,醫生可能選擇「open close」,即打開腹腔後再縫合起來,無法進行任何處理。
現代醫療進步 大腸癌治療更精準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糠榮誠也提出看法,他說「肚子打開才發現患者腫瘤太大不適合開刀」,這種情形在早期檢查技術不發達的年代確實可能發生,但現代醫療下,大腸癌患者術前都會接受完整的電腦斷層等影像學檢查,可以清楚了解腫瘤是否侵犯周遭其他器官。即使腫瘤很大,現今的開刀技術也能一次性切除,不太可能出現開刀後再縫合的情況,因為再次開刀會增加沾黏風險。
糠榮誠強調,外科醫師遵循「NO TOUCH」原則,不會在不了解腫瘤的情況下貿然開刀,以免造成癌細胞擴散。唯一的例外是急診情況,例如誤以為是盲腸破裂而緊急開刀,結果發現是腫瘤破裂,但即使如此,醫生也會盡力處理,不會選擇不開刀,包翠英描述的情況在台灣臨床上很難想像。
直腸癌治療新趨勢 先化療+放療再開刀
針對包翠英的治療過程,周宜群表示,對於無法開刀的大腸癌,現代醫療通常先採取電療和化療,使腫瘤縮小後再嘗試手術。包翠英接受了14次化療和49次放療,成功縮小腫瘤並順利開刀,術後又服用抗腫瘤藥物2年,如今恢復良好,聽起來預後樂觀。
糠榮誠認為,包翠英的情況更像是直腸癌。目前直腸癌的有一種療法稱「先期性化療」,也就是先化療加放療,等腫瘤縮小再手術,如此可避免手術破壞過大,並儘量保留肛門功能。這種治療方式效果非常好,開刀也不易傷害侵犯陰道或子宮。根據包翠英的描述,她開刀時腫瘤並未穿破直腸外,而且可以口服藥抗腫瘤,代表病情並非很晚期,未來預後樂觀,非常祝福。
大腸癌警訊多 排便習慣改變需警覺
儘管包翠英的治療結果令人欣慰,但糠榮誠提醒,直腸癌其實比大腸癌更容易及早發現。如果腫瘤位於直腸,通常在5公分大小時就會阻塞造成排便不適;若位於乙狀結腸,甚至3公分左右就會出現症狀。因此,一旦出現便祕、稀便等排便習慣改變,都應及早就醫檢查。
周宜群也鼓勵患者對現代醫療充滿信心。即使面對大型腫瘤無法開刀,透過化療和放療也有機會使其縮小,進而爭取手術機會,大大延長生命。連過去認為很棘手的肝癌也能藉由新式免疫或標靶藥物輔助,使腫瘤縮小甚至接受手術切除,這在以往較少見,但隨著醫藥進步,如今已成為常態。
預防勝於治療 飲食運動不可少
除了治療,預防大腸癌的發生更重要。周宜群指出,大腸癌的預防之道在於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建議多攝取原型食物、蔬果,避免吃紅肉和加工肉品如香腸、臘肉、培根等,因為這些都是致癌物質。並且要遠離菸酒和多運動,這些都是預防大腸癌的不二法門。
對於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民眾,周宜群強調,一定要定期檢查。如果平時排便正常,卻突然出現腹瀉、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解血便或腹痛等症狀,都應提高警覺,及早進行檢查。
◎ 諮詢專家/周宜群醫師.糠榮誠醫師
原文請見:名模包翠英「大腸癌3期」瞞6年!開刀驚見巨大腫瘤無法切除 14次化療+49次電療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健康2.0》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