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小孩,睡覺時都會抱著專屬的小被子或布偶,而且有些小被子,不能洗也不給碰,這其實是正常現象,長大後學習獨立就會逐漸脫離,但台灣潮濕悶熱,若都沒清洗,有可能會累積細菌、灰塵等過敏原;而家長如果想清洗,千萬不要「強制奪取」,可能會讓小孩增加不信任感,先適當引導溝通,用其他東西取代。
準備要哄睡午覺,這條白色的「小被子」就是必備品,不是蓋著而是抓著被子睡覺,就連要帶兒子出門,這「哄睡神器」也絕對不能漏掉。
家長陳小姐:「他喜歡的主要三件,材質都大概是這種棉質的,然後從小的話是人家說,有小被被的習慣會比較好睡,睡覺前的儀式就是讓他有個小被被,他就知道拿著那個小被被就是要睡覺了。」
家長陳小姐:「(這個算是出門必備嗎?)對就是一定要帶著,因為他就是摸那個材質,味道他沒有那麼care,大概一到兩個禮拜可以洗一次,(長)大了想要繼續留著也可以。」
確實不少人都有這個習慣,而且有些還會不給洗也不給碰,但其實這算是正常現象,小被被就像是個「過渡性客體」媽媽不在時,暫時由其他特定物品照顧自己,所以對孩童來說,暫時是無法分割的一部份,但通常這種現象會逐漸脫離。
北醫小兒科主任張璽:「它(抓小被子)其實是一個正常的狀況,就是說我們小朋友在發展,神經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他是從慢慢會從媽媽,跟媽媽在一起,然後慢慢會獨立的過程當中,他需要有些時候,在媽媽跟獨立之間,需要有一個心理的依靠,所以在這個狀況之下,他可能會有一種替代物質,像(是)說毛巾.玩偶等等,(但)慢慢到大班就不見得要了,因為他慢慢熟悉(獨立)了,所以這部份其實是不需要強制(禁止)。」
不只是小被子,布偶有時也是孩童形影不離的,但如果家長強制拿走,對小孩來說是一種,侵略、剝奪的行為,這容易使孩子情緒不穩,也可能對照護者的信任度再下降,甚至反感。
心理師陳夢華:「這樣的一個小被被,它其實是一個對孩子,是有一種安全感的一種轉移,所以呢先不用過度擔心,因為孩子是非常隨著,家長的情緒在一種同步跟脈動,可以用一種比較柔性的引導,譬如說有沒有其他的小娃娃,或什麼可以替代的,然後讓他可以學習慢慢轉移。」
但偏偏台灣悶熱潮濕,如果貼身物品不洗,容易形成細菌、黴菌、塵螨等過敏原,這時家長該如何循序引導,避免孩童過度依賴,關鍵在於千萬不要用強迫的。
在育兒的最初階段,就可以先避免孩童依賴同一樣物品,可以多項輪替,但如果來不及,小孩已經形成依賴,記得先和小孩溝通是否能每週清洗一次做好消毒,要讓小孩知道東西一樣是他的,而且沒有毀壞只是要把過敏原清除,心理師點出在這過程中,要試著補足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師陳夢華:「就有一歲多的孩子,家長會帶一歲多孩子(來諮商),因為他那個不安全感的行為,比如說那個小被被的行為,已經到了非常固著,所以我們就會透過遊戲治療,跟他在玩的當中去了解,他的焦慮特質或是說為什麼這麼焦慮,(評估是否)他好像就是無時不刻,(抱小被子)那個量太多頻率太多了,可能在我們正常值多的時候,自己沒有把握的時候,問問看比如說其他的照顧者,然後再來就是我建議是有專業的一些的評估。」
家長也不用過度焦慮,需要小被子或玩偶不是異常,但切記不要「強制執行」,而是觀察以及理解小孩的需求,否則久而久之,可能會形成不信任感。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