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不是胎記!台中女童耳後凸起紅色斑塊 醫一查大驚:血管瘤

記者 陳祁 報導
發佈時間:2024/10/08 11:47
最後更新時間:2024/10/08 11:47
play
讀新聞
00:00 / 00:00
1 x
播放速度
  • 0.5x
  • 1x
  • 1.25x
  • 1.5x
  • 2x
play pause
徐小妹治療前、後。(圖/TVBS)
徐小妹治療前、後。(圖/TVBS)

台中市大肚區一名1個月大的徐姓女嬰,耳後突然長出「鮮紅色斑塊」,一開始家人都「以為是胎記」,但它開始發癢且越變越大,從0.5公分長至1公分,讓家人相當擔心,經烏日林新醫院兒童心臟科廖立勤主任諮詢,發現竟然是「新生兒血管瘤」,醫師立即安排徐小妹住院3天,採口服Propranolol心律錠藥物治療,臨床觀察藥物反應,確認沒問題後返家繼續服用藥物治療5個月,成功消滅血管瘤。

家人還以為是胎記。(圖/TVBS)

 
烏日林新醫院兒童心臟科廖立勤主任指出,新生兒血管瘤屬於一種血管性腫瘤,台灣統計嬰兒發生率約略是1%~2.6%,好發於女嬰、早產兒及低出生體重的嬰兒;研究顯示新生兒血管瘤可能涉及胎兒期間的血流變化、遺傳因素和生長因子作用。新生兒血管瘤通常在嬰兒出生後的最初幾週開始出現,根據統計約有6成屬於表淺型,由於徐小妹的血管瘤除了有皮膚表面的深紅色瘤塊,另外更有隱藏在皮膚下深部血管瘤不易察覺,屬於混合型的血管瘤。

新生兒血管瘤。(圖/TVBS)

新生兒血管瘤通常出現在頭部和頸部,但也可能出現在其他部位,隨著時間推移而急速增大,在某些情況下恐會引發併發症。建議可至小兒科藉由理學檢查發現有無新生兒血管瘤,也可以透過掃描超音波或核磁共振檢查,確認病變深度和位置,及早確診有助於制定適當的治療計劃。大多數新生兒血管瘤是良性腫瘤且會自行消失,一般而言無需治療。然而,對於生長迅速或可能引發併發症的血管瘤,治療是必要的,尤其當血管瘤位於特定危險區域,如眼睛、口腔或鼻腔時,恐影響感官器官的正常發育,導致視力或聽力問題。
 
1歲以前是治療新生兒血管瘤的黃金期,治療選項包括觀察、藥物治療和外科治療,廖立勤說,首選為藥物治療,口服Propranolol心律錠是一種常見的藥物,已證明可抑制血管瘤的生長,臨床上大多用來治療高血壓、心律不整等,屬於一種非選擇性乙型阻斷劑,能降低心跳速率。
 
 
廖立勤也提醒,新生兒血管瘤雖然在嬰兒期間相對常見,但多數情況下是可以自行縮小和消失的。然而,家長應該密切關注嬰兒的皮膚狀態,及早發現並尋求醫療協助。

◤2024史上最熱一年◢

👉地球發高燒台灣未來冬季恐歸零?

👉半顆高麗菜破百,極端天氣惹禍

👉這4電器吃光荷包!教你省電祕訣



#血管瘤#台中#女童#烏日#烏日林新醫院#女嬰#耳後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595

0.1052

0.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