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愛吃牡蠣,這也造成全台一年廢棄蚵殼的量高達10萬噸!而且蚵殼有味道、也不會分解,造成不少環境問題,「嘉義東石」就是全台廢棄蚵殼量最大的地方,有紡織業者發想將蚵殼磨成「奈米型態」,再和寶特瓶結合成紗線製作成「衣物」;另外澎湖這裡也有廢棄蚵殼問題,一年生產的廢棄蚵殼也有2千噸,澎湖水試所就跟文創公司合作,先開發一系列文創商品,目前更著手規劃「水泥離島包」,希望澎湖能創造自給自足的「永續生態鏈」。
牡蠣殼打碎、烘乾、磨成粉,這台機器叫做「牡蠣殼資源化設備」,任務是負責把一顆一顆廢棄蚵殼磨成粉。
而這些粉末即將華麗變身。
博藤海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蕭博文:「全部都是牡蠣殼做的花生、珊瑚擴香、貝殼還有這個石斛點香盤。」
看得到的通通都是蚵殼做成,連這些11月菊島馬拉松的獎牌獎盃,也是蚵殼的文創品,看準蚵殼「碳酸鈣」特性,澎湖水試所跟文創公司合作,導入「鹼激發」技術再用矽膠灌模塑型。
博藤海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蕭博文:「也是為了要解決在地的牡蠣殼的一個去化方式,那當然去化量是我們以後去找方法去應用,那一開始我們用文創的方式,當然文創是小量,當然成本也比較低,那我們用這個方式,先把我們的東西的一個通路跟解決方案,先找出一個解決的方式,然後再往後延伸延伸,為我們可以用在一般的建築,或者是說非結構性的東西或像圍牆,那也可以應用在街道家具,那或者是我們用在仿生的珊瑚礁。」
只是光文創品「去化量」有限,一年下來能用到「兩噸」廢棄蚵殼就很厲害了,相比澎湖一年新產生「兩千噸」廢棄蚵殼,根本九牛一毛,為了讓「去化量」更大,水試所開始思考要用在建築上,一開始就先做了這片「文創牆面」。
主播譚伊倫vs.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白色牆上有貝殼珊瑚礁,就連當地澎湖人都以為是已經禁採的『咾咕石』再現。」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對,那現在我們思考的模式,什麼樣能夠最快?最大量的去使用生物碳酸鈣好?那我們能想到的是蓋房子,那蓋房子的水泥裡面,其實它就含有所謂的石灰石,就我們講的碳酸鈣,那澎湖有這麼嚴重的生物石灰石堆積的問題,如果水泥的這個包裝,我們就出一個不含石灰石百分之五的這種,離島專用的包裝,那到了澎湖來之後,我們在澎湖才把澎湖目前堆積在陸地上的石灰石,以百分之五等量的添加,變成一包真正的水泥。」
主播譚伊倫:「這個就是磨成粉末的廢棄蚵殼,所謂的碳酸鈣,如果真的推行『水泥離島包』,以澎湖一年9.7萬噸的傳統水泥用量,5%換算下來大約就是4850噸,而澎湖每年新產生的廢棄牡蠣殼,大概是2000噸幾乎是綽綽有餘。」
會要這麼大的去化量,因為在澎湖除了解決廢棄蚵殼,還有一個當務之急。
沿著海岸線空拍鏡頭所及,一整片全都是「砂砱」,也就是死掉的珊瑚骨骼。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那這些所謂潮間帶的潮池孔隙,原本是一些魚蝦被棲息的地方,結果現在全部被砂砱覆蓋。」
「水泥離島包」的發想,就想把「蚵殼」和「砂砱」一次解決。
主播譚伊倫:「澎湖在去年就已經花錢,把6萬噸廢棄蚵殼往台灣送,因此現在在澎湖,已經看不到過去的眾多蚵殼山景象,澎湖的能帶到台灣處理,那台灣的呢?帶您回到本島嘉義東石。」
拆繩洗蚵整車整車的送出去,東石牡蠣有名早發展出一條龍產銷,但相對廢棄蚵殼也最多一年有9萬噸,要如何去化紡織業者經過不斷嘗試,發現能做衣服。
拿海毛紗馬上就熱這就是海毛紗:「白白一團像棉花,一放到手心馬上有熱度,紡織業者取名叫海毛紗。」
誠佳科紡董事長王葉訓:「我們將牡蠣殼做奈米化之後,跟寶特瓶相互結合,我們稱它的手感就像羊毛,又從海裡面來的,所以我們在國際上註冊了一個品牌,叫做SeaWool,就是意思就是說來自於大海的羊毛,它做成的衣服它會消臭、它會抑菌、它有紅外線又穿起來又可以冰冰涼涼,它中間最困難的製作點就是磨成奈米的部分,我們一開始從2.5微米,然後一直做到現在,有1微米以下總共花了7年。」
牡蠣殼被磨成「奈米」是什麼概念,搖起來是「煙霧感」,紡織業者說目前一年去化量也才50噸,跟全台一年的廢棄蚵殼10萬噸要完全去化,還有很大差距。
誠佳科紡董事長王葉訓:「我本身是雲林人,這一次非常感謝雲林縣的張縣長,他指定使用雲林縣府的各級員工,都能夠用上海毛紗,今年他總共下了2000多件的衣服,預計明年的全中運。」
紡織業需要公部門響應,而澎湖水試所,則需要民間企業來援助。
農業部水試所澎湖漁業中心主任謝恆毅:「我們這邊的石灰石,多到得去處理用這樣的一個想法,那所以如果今天我們能夠找到這樣的一個企業,願意來協助離島的問題。許多家非常大的水泥公司,他們每年投注在環境關懷或ESG或是綠色經濟這一塊,都已經有顯著的成效,只是我們公部門比較不得其門而入。」
廢棄蚵殼能做的利用超乎想像,各方仍持續動腦想更多永續去化方法,蚵殼又何嘗不是大海給的寶藏,促使我們對環境有更多思考。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