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便當,方便省錢又能兼顧營養。日本媒體報導,民眾常以白飯自製飯糰帶便當,但可能因為一個小疏忽,造成飯糰保存不當、食用後引發食物中毒,HBC北海道放送的報導。
工作上學帶便當,放進自己愛吃的配菜食材,看起來美味且誘人,尤其將白飯做成飯糰,更是不少人最愛。不過製作過程、還有在食用前,如何適當保存,可是一門學問。HBC記者實際街訪,看看日本民眾在做飯糰的時候,會不會拿保鮮膜來包覆捏握。
民眾:「因為撕開飯糰的外包膜滿麻煩的,我做好,大概都是擺著,然後直接放到便當盒裡帶出門。」
多數受訪民眾會使用保鮮膜,避免雙手直接接觸食材。
北海道立衛生研究所研究員 大野祐太:「使用保鮮膜,來避免飯糰沾染到手上細菌,這雖然也是一種防菌感染的方式,但要是因此就放心,其實是危險的。」
北海道道立衛生研究所的專家指出,白飯引起的水氣,最需要注意。
北海道立衛生研究所研究員 大野祐太:「以保鮮膜包裹飯糰,飯糰熱氣很難消掉,接著水蒸氣伴隨濕度,在裡面結露,(飯糰)整個就會變得濕濕黏黏的。」
拿溫熱米飯製作飯糰,直覺是避免徒手捏握,才不會細菌入飯,只是不透氣的保鮮膜,卻潛藏染菌危機。
民眾:「經常是不直接以手接觸來處理食材的,平常大概都這樣做的,的確(捏飯糰之後) ,常有一種裡面結露濕黏的感覺。」
使用保鮮膜做飯糰,最保險的方式就是捏完後不要馬上包覆,必須要讓飯糰透氣,比如將白飯兩側的保鮮膜雙邊拉開,等到水氣沒了再包起來。
北海道立衛生研究所研究員 大野祐太:「細菌的特性呢,就是會在,約莫在37到42度的條件之下暴增,所以有關(食物)濕度,要是在受潮的情況下去保存它,即便低溫環境,細菌還是會滋生繁殖,盡可能地讓食物維持乾燥不要出現受潮濕黏的狀態去保存,才是妥善的保存方法。」
食物變質引發中毒,原因不只是環境溫度,濕度也得注意。在日本,食物中毒警報的發布條件為先前兩天的最低氣溫在攝氏20度以上,而且濕度達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北海道立衛生研究所研究員 大野祐太:「引發食物中毒的細菌有很多種,細菌暴增,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也有一點點 就能引發食物中毒的細菌,不熱的天氣 或者雖是夏天但偏涼爽,可別因為這樣就鬆懈安心,重要的是,平常就該注意這些食安細節。」
食物保存跟食材製作,真的不能輕忽。畫面中這名受訪的計程車司機,就曾因為吃了自己做的飯糰,結果食物中毒送醫。
計程車司機:「最不舒服的,就是一直想吐,然後真的嘔吐,不斷重複的症狀啦!」
出門工作前,將早餐沒吃完的白飯,做成兩個柴魚梅香飯糰,放在便當盒內帶出門。為了避免沾染手上細菌,還特別以保鮮膜包覆捏握保存。
計程車司機:「我是計程車司機,(飯盒)都是放在車子行李箱或自己包包。」
記者vs.計程車司機:「(吃飯糰的時候)沒有感覺有異樣嗎?完全不覺得有哪裡怪,沒有異味,味道也沒有變。」
當天因為氣溫不到攝氏20度,偏涼爽的天氣,司機直覺、飯糰常溫放置應該不會有問題,沒想到,吃完飯糰之後約莫四個小時,就因為不斷想要嘔吐,被迫停工,最後就醫診治。
計程車司機:「身體開始覺得不舒服,即便躺在床上,也是沒辦法睡,一直處於噁心想吐的狀態。」
自己帶便當做飯糰,好吃省事、其實也比外食讓人安心,只不過在製作跟保存得要謹慎,避免食材受潮或因為環境溫度過高而滋生細菌變質,一旦食用引發身體不適、食物中毒等症狀,可真的就是得不償失、白白受罪。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