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地震,是921後,25年來最大規模,其實台灣的公部門和學界一直在跟斷層錯動賽跑,TVBS採訪團隊直擊第一線斷層探勘有多辛苦危險,但掌管全台灣活動斷層的人力,卻少得驚人,監察院批經濟部不給資源,形成災害防治破口,而像是貫穿台北和新北的山腳斷層,地質敏感區一直劃設不出來,學者說就是因為缺人缺經費,讓建商房子一棟棟蓋;另外帶你追蹤南部的地質秘密,解析台灣發生強震的風險與危機。
台大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整個台北盆地裡面,它的地震災害來講,它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區域,那為什麼一直沒辦法去發布,發布它的敏感區地質敏感區。」
成大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景國恩:「這個地震誘發地震這件事情,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現在會那麼擔心,嘉南地區會不會再發生大地震。」
成大地科所研究生鄧立瑜:「可以讓我們監測到,或者說推算出這個地層它的一個介面,然後還有它的地層的一個移動的一個方向性。」
還有出動GPS,監測及量取地表的位移量這裡是高雄馬頭山南側的半天寮隱藏著特殊地質密碼,TVBS獨家帶你一窺究竟。
成大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景國恩:「捷克團隊就跟我們台灣團隊一起合作,使用這個三維的這個雷射測定,精確地測定說,這個裂隙它到底是伸張還是錯動。」
民宅地板出現長長的裂縫,吸引捷克研究團隊架設儀器,24小時蒐集資訊,讓國內外學者都有興趣的這棟房子,其實經年累月在移動和變形中。
半天寮住戶林定燊:「之前(牆壁跟鐵管)合在一起,變形的時候一年一年往前推,往前推(裂)出去,這個時候沒辦法,(空隙大到)連人都可以走過去,之後我就用這個鐵板把它擋起來,否則連風都會吹進來,下雨也會噴進來。」
原本牆壁和鐵管連在一起,竟然分離了,空隙大到是一個前臂寬,屋主林大哥再帶我們去看當初弟弟的房間。
窗框變形,連天花板和牆壁的交界處,都崩裂到能看見戶外的光,弟弟的婚紗照還在人卻早就不敢住,這一側的房間只能廢棄不用,而走到外面看更能明白,地面隆起,屋子朝我們鏡頭裡的左邊傾斜滑動。
半天寮住戶林定燊:「這邊(本來)平的,這邊你看已經(隆起又裂)這樣了。」
這邊的地質變化,疑似是邊坡滑動泥貫入體,和活動斷層交互作用下,造成地表快速變形,而在此就有車瓜林斷層,成大副教授景國恩說,在台南到屏東這個以泥岩為主的區域,觀測結果指出地表變動速率很快,暗示能量累積速率很快,照理說應該會很容易等到地震,但為什麼地震發生機率很低呢?
成大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景國恩:「第一個可能性就是它還在累積能量,那這就很可怕了,那第二種可能性就是說,可能這些能量其實是在不知不覺中被釋放掉,有沒有這種可能性,那目前在台灣西南部我們看到的是有,那就是可能和泥體的變形有關,那因為這種泥體變形,它就會在受力的過程中,它就會開始透過變形,去釋放掉這些能量。
每天釋放能量,比一次驚天動地毀滅性致災要好,希望透過研究來證實假設,但先別鬆懈南部發生大地震的準備。
從學界到公部門,都在與斷層錯動賽跑,這天非常難得的機會,我們能跟著經濟部地礦中心的地質團隊追斷層,開車上山後再徒步,終於我們看到了...。
經濟部地礦中心區域地質組科長劉彥求:「我們看到是大茅埔-雙冬的上盤的露頭,那就是說這個崩塌地,它侵蝕出來一套很清楚的露頭。」
劉彥求科長開始繪圖拍照定位,而為了更貼近斷層帶,接下來要...。
資深記者王薏絜:「我們現在已經下到溪谷下面了,然後可以看到這邊就是有很多的石頭,而且土地是非常滑的,因為那個泥土都在鬆動,我們現在沿著河床要往上爬,爬到斷層帶上面的崩塌處,要去測量斷層的位態以及採集標本。」
到處都是落石很容易失去重心,在地質團隊的專業判斷和提醒下,我們邊爬邊注意,避免踩空以及被尖銳石頭刺傷。
經濟部地礦中心區域地質組科長劉彥求:「拍攝那個岩石看它的沉積構造,這個本子上面有那個公分的標記,是作為比例尺的用途。」
大家往上走時,遠處有一位調查同仁是開路先鋒,已經爬到很高的斷層帶裡先探探狀況,在野外勘查必須3人同行前中後注意,降低意外發生風險。
經濟部地礦中心區域地質組科長劉彥求:「有一些路你一定沒有辦法能一天完成,所以一整天都在走這種路,上上(都在爬對不對)對對對,上上下下那如果這種一整天,你沒辦法完成,勢必就是要在野外紮營睡覺。」
豔陽下拿出羅盤測量岩層位態,劉彥求公職21年,團隊兩位助理都做超過10年,3人對地質調查很有熱忱,跑野外的調查工作相當辛苦,但驚人的是,負責掌管全台灣活動斷層的人力,就是地礦中心的兩個科總共才8人編制,而113年地礦中心的公務預算大約8.4億,但用在斷層調查及觀測的經費,只有差不多3700萬元,我們發現人跟錢,比在111年被監察院糾正時還要少,當時糾正報告指出,經濟部在99年公布33條活動斷層後,相隔12年才再新增3條,而多年來學術界發現很多新的活動斷層,但經濟部長期沒有給地調團隊充分資源,公務人員難以做審定,監察院重話批根本形成災害防治破口。
台大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你現在20幾歲剛考進去的人,那個根本都還沒有受過訓練,但是問題他業務很忙,所以他可能永遠沒有去做野外調查,好所以他永遠只能辦行政,這是很糟糕的事情。」
台大教授陳文山,過去曾幫政府調查多條活動斷層,他憂心忡忡現在面臨人才斷層,經驗難以傳承,而現在找活動斷層證據也更加困難。
經濟部地礦中心區域地質組科長劉彥求:「目前最難的應該就是我們的露,就是好的(斷層)露頭越來越少,我們事情就是三個環,又要快又要好又要省錢,這三個是沒辦法一起做到的,那當初我們畫敏感區一開始可以速度很快,是因為我們已經累積了,30、40年以上的地質調查資料。」
在中央公布的36條活動斷層中,從2014年到2023年,只有公告22處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劃設敏感區的重要性在於,根據地質法規定,土地開發若位在地質敏感區內,在申請開發前,就得做地質調查和安全評估,但台灣在斷層調查和敏感區劃設上,始終跟不上經濟開發速度造成很大危機,像是貫穿台北和新北的山腳斷層,地質敏感區一直劃不出來。
台大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你不能因為科學家做了一個模擬,資料並不是很充裕,告訴你說它的發生大地震的機率不高,那我們就安心了,你不能這種樣子,(山腳斷層敏感區)就唯一的辦法,現在大概就靠鑽探密集地鑽探,那當然我們就可以把斷層的位置,大概把它劃出來這樣,(那現在為什麼沒做),密集的鑽探來講要很多錢,7、8億10億大概跑不了。」
陳文山認為雙北市人口密集也是政經中心,一旦發生大災害後果不堪設想,不劃出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讓建商房子一棟棟蓋,放鬆警戒如何減災防災,而不只追陸地斷層重要還有...。
4個人小心翼翼,分別拉住平衡繩回收繩脫離繩,看準時機慢慢將海底地震儀放入海中,4月3日花蓮地震震央在台灣東部海域,隔天中央大學教授許樹坤團隊就出海,圍繞震央布放6顆海底地震儀,要收4個月的餘震資訊。
中央大學環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秀雅:「你地表震動這個儀器就會晃,然後到時候你就會看到,地震波形被記錄下來。」
海底地震儀更能觀察到微震活動,一直以來台灣主要關注陸地孕震構造,對海底斷層了解不多,因為海域研究費用昂貴,但例如像是鋪設海纜觀測系統,一旦發生琉球海溝大地震,可以幫台灣爭取10到20秒的地震預警,和10到20分鐘的海嘯預警,這就是逃命時間。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院長許樹坤:「日本來講他有做好多,他們建構的那個海底電纜都是用,很多都是用網狀的或是節點式的,有點像網蜘蛛網一樣散開來所以那個,我們現在是一條而已,只是說相對於國外的投入的經費,我覺得還有改善的空間。」
地震很難預測,我們能做的是想辦法更懂它,極力縮小災害評估的誤差,政府要將防災視為一種投資而不是成本,憂患準備才能與震共生。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