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觀點/賴清德拋「祖國論」 再度引爆國家認同統獨大戰

作者 韋安
發佈時間:2024/10/09 17:24
最後更新時間:2024/10/09 17:24
總統賴清德國慶晚會「祖國論」引發熱議。(圖/胡瑞麒攝)
總統賴清德國慶晚會「祖國論」引發熱議。(圖/胡瑞麒攝)
作者:韋安(資深媒體人)

明天是國慶,但台灣政壇注定又將陷入激烈爭論之中。
 

總統賴清德10月5日在國慶晚會上拋出「祖國論」,明言75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絕不會成為113歲中華民國的「祖國」。他指出,台灣人不應該用「祖國」一詞來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此話一出,立即引發社會輿論的熱烈討論,支持者認為,這是對中華民國和台灣國家認同的堅定表態,反對者則批評賴清德,只是用「話術」來模糊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場。

這場「祖國論」爭議揭示出台灣長期以來在統獨問題上的分歧,根據2024年2月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88%的台灣民眾傾向於廣義「維持現狀」,顯示出絕大多數人希望兩岸關係能保持和平穩定,然而,藍綠兩黨的政治操作卻將統獨爭論推向高潮,使民眾逐漸對這場國家認同拉鋸感到疲憊。

● 國民黨的統獨困境:策略失誤與輿論挑戰

在「祖國論」的爭議中,國民黨部分人士嚴厲批評賴清德,指責他在國慶活動中未展現對中華民國的忠誠。藍營人士認為,若賴清德真心認同中華民國,應該承認「兩岸同屬一國」,一些國民黨立委甚至批評,賴未參加國慶晚會的國歌唱頌環節,只停留8分鐘講完話就離開,被視為對憲政體制的忽視。

然而,國民黨的這些法理性的批評,似乎無法真正影響廣大選民。近年來國民黨在國家認同議題上屢屢處於被動,即便2008年馬英九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也未能徹底化解台灣社會的統獨分歧,而在2024年總統大選期間,賴清德的「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說」言論,引發藍營猛烈批評,但未能動搖其支持,甚至進一步鞏固他在台派選民的基礎,最終助其贏得大選。
 

國民黨長期以來試圖用憲法來保證中華民國是國家定義的「唯一性」,但這種策略往往顯得過於法理、僵化,缺乏情感共鳴,尤其對於年輕選民而言,這種冷硬的論述難以引起共鳴,年輕人更認同「台灣是國家」的情感,而不是一個抽象的「憲法國家」。在國會改革法案的討論和紛爭中,國民黨雖在議事上取得了勝利,卻被民進黨藉機在輿論場上塑造成「中共同路人」,引發年輕世代對國民黨更多的質疑和不信任。

● 「情感國家」與「憲法國家」的對立

在台灣,情感上認同「台灣是我們的國家」的選民,應該遠高於理性上認同「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的選民。民進黨善於運用這種情感訴求,每次總統大選引導選民思考是在選「台灣的總統」還是「中華民國的總統」?這種策略有效地將選民的情感引向「台灣」這一符號,使其成為選民心中更受喜愛的「情感國家」。

民進黨強調台灣的主體性,並通過外交和經濟合作活動,塑造出台灣作為「獨立個體」的形象,這種情感操作幫助民進黨建立了深厚的選民情感基礎,使得「台灣」的地位在選民心理上超越了憲法層面的「中華民國」。相對而言,國民黨的法理性論述,無法激起選民的情感共鳴,這一點在年輕選民中特別顯著。例如,在國會改革法案的討論中,民進黨利用議場內外的抗爭聲量,發動支持者將國民黨描繪成「黑箱操作」和「違反程序正義」的象徵,成功激發年輕選民的不滿情緒,這種情感化操作,不僅強化了年輕世代對自己是「台派」的認同,也使國民黨在輿論場上逐漸失去主導權,形成了「情感國家」與「憲法國家」之間的對立。

● 「台灣派」與「民國派」的6比4結構:穩定的支持基礎

根據長期民調顯示,台灣選民中「台灣派」佔6成,而「民國派」約佔4成,這種6比4的穩定結構,使國民黨在選票上難以突破4成「天花板」。即便是在強調中華民國的國慶活動中,國民黨的國家認同影響力也侷限於泛藍的「同溫層」,難以擴展至更廣泛的選民層。民進黨得以利用這種穩定結構,吸引「台灣派」選民的穩定支持,而國民黨的法理論述在年輕選民中顯得缺乏吸引力。

民進黨成功地將「台灣」打造成選民心中的情感認同,而國民黨則因為長期強調「憲政體制」,在情感層面上無法贏得年輕選民的共鳴,例如在國會改革法案推進過程中,國民黨雖然在議會中取得「表決勝利」,但在輿論場上卻不敵民進黨的宣傳策略,民進黨成功發起「反擴權、護民主」的全台宣講,讓「台灣派」選民對藍營產生了更多強烈的不信任感。

● 維持現狀:老子的智慧「大象無形」

藍綠雙方在統獨問題上的爭論持續升溫,但實際上台灣多數選民更傾向於維持現狀,正如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所啟示,解決統獨問題的智慧或許就在於「維持現狀」。台灣的各政黨應該借鑒老子的智慧中,推崇順應自然的「大象無形」法則,運用「無形勝有形」的策略,不過度強調統一或獨立,以維持穩定的現狀,使台灣既能夠與國際接軌,又能在兩岸關係中保持靈活空間。

根據政大選研中心的調查顯示,88%的台灣人支持「維持現狀」,這意味著絕大多數人並不希望立即改變現有的兩岸現狀。無論藍綠兩黨在統獨問題上如何對立,台灣社會中的大多數人對穩定和和平的需求是一致的,若藍綠雙方能在統獨議題上尋求共識,放下意識形態對立,台灣的未來將更具穩定性與競爭力。然而,若藍綠雙方繼續各自堅持強硬立場,恐怕只會加深台灣社會的分裂,讓國家認同問題成為更深的裂痕。每逢大選,選舉情勢就將藍綠雙方的支持者推向極端,當藍營強調憲政意涵、講求「依法論國」時,綠營則善於訴諸「台灣認同」情感,進一步加深彼此在統獨與國家認同議題上的對立。

在這樣的情勢下,真正的出路或許不在於極端的統獨選擇,而在於務實地考量台灣當下的國際情勢與民意需求,長期以來,台灣民眾傾向於「廣義的維持現狀」,這是一種穩健的選擇,既避免了激烈的兩岸對抗,也為台灣留出應對未來變數的彈性空間。台灣的未來發展,需要在國家認同問題上尋求更高層次的共識,讓更多人能夠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找到歸屬感與安全感,若藍綠雙方能放下意識形態的對立,將焦點轉移到民生議題、經濟發展和國際參與上,那麼台灣將能在這個不確定的國際環境中走得更穩更遠。

● 結論

台灣的國家認同與統獨議題,長期以來成為藍綠政黨角力的焦點,儘管民意顯示絕大多數人支持「維持現狀」,但藍綠雙方依舊在統獨問題上互相攻擊,無法脫離政治同溫層。若兩黨能夠真正理解台灣社會對穩定的渴望,不再利用統獨議題激化對立,而是攜手合作,台灣的未來將會更穩定、更加有希望。這才是對「國慶」這一天最深的祝福與期許。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2024史上最熱一年◢

👉地球發高燒台灣未來冬季恐歸零?

👉半顆高麗菜破百,極端天氣惹禍

👉這4電器吃光荷包!教你省電祕訣



政治評論

#賴清德#祖國論#統獨#國慶日#中共#中華民國#國家認同#兩岸#民進黨#國民黨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424

0.0742

0.2166